精益生产增值系统构筑与实战训练
                                
                                【课程背景】
	二十多年前,我们曾为日本丰田推行准时化生产模式实现的零库存,感到震惊和羡慕。二十多年来,我们一直在为实现零库存而学习、模仿、推行丰田模式。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似乎又在为没有库存而感到懊悔。因为我们总是在为等待物料和如何在多种少量的情况下保证交货期而担忧。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是没有学好还是没有用好?难道对中国企业来说精益只能眺望、增值只是想法吗?不!我们必须去破灭日本
现场管理的神话和实现中国工厂管理的突破。我们发现中国企业在导入
精益生产管理之后,见不到成效或者停滞不前、甚至半途而废的真正原因并不在态度上,而是在方法上和技巧上。更准确地说就是没有领悟到精髓的所在。
	课程专为国内制造企业,尤其是中小型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学习和导入精益生产量身订做的培训课题。陈老师将用自己十三年日资企业经验和多年专业讲师的知识系统化能力打造成最实用的课题。
	【课题特点】
	1、全程图示(解)化、模块化、系统化教学;
	2、理念、模式、方法、工具实现分级、分类讲解;
	3、利用“复杂问题简单化”的理念,做到浅显易懂;
	4、观点不源于理论而源于理解,分析不源于案例而源于实践;
	5、该课程能做到人人能听懂、个个可操作、随时可应用、处处可改善;
	6、该课程在百丽鞋业、中船集团、华联集团受到公司上下的高度评价,其中在百丽鞋业由两天内训扩展延伸为八天。
	【课程收益】
	1、两小时彻底了解精益生产的全貌;
	2、两天掌握增值系统构筑与操作技巧;
	【课程大纲】
	第一篇:精益生产的构筑理念
	第一章:五大思考提炼精益理念的精髓
	思考一:是什么创造了丰田神话?
	(我们到底缺什么?)
	思考二:精益生产到底是什么?
	(是理念?是模式?是方式?是JIT?)
	思考三:丰田模式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思考四:丰田模式的核心思路是什么?
	思考五:精益制造的基本科学和原理是什么?
	--我们明白了吗?掌握了吗?应用了吗?
	第二章:精益价值理念构成七层次图解
	1、核心理念(精益制造)
	2、终极目标(七个零目标)
	3、基本运行模式(JIT实现)
	4、应用科学与管理原理(科学管理与一个流)
	5、现场三大运行系统(流线化、均衡化、超市化)
	6、运行系统构成的六大支柱
	7、支撑六大支柱的四大基石
	第二篇:精益生产管理科学(IE)基础应用
	第三章:IE(IndustrialEngineering)的原动力
	--IE的起源与定义
	(背景:两位开山始祖的故事)
	--传统IE与现代IE
	--IE的本质与原动力
	--IE的两大核心领域
	--21世纪企业管理发展的若干趋势
	--IE在三个不同国家的状况
	IE工程师的七大先决条件
	--标准工时的定义与时间的两大特点
	--标准工时确立的六个原则
	--使用标准工时的六个目的
	--不属于标准工时范围的五个方面
	--标准工时组成的两个部份
	--标准工时宽裕率的三个组成部份
	--标准工时的三种计算方法
	第五章:时间测量的方法与技巧
	--马表测量工作的“文房四宝”
	(记录数据的表格范本)
	--马表测量工作的“望闻问切”
	(ST系统建立的调查问卷范本)
	--测量过程中的五大窍门
	--测量数据的运算过程与有效数字
	--测量结果分析与作业技巧评估
	(测量过程练习)
	第六章:关于价值流
	--什么是价值流和其三大特性
	--价值流在企业应用的四大领域
	--人(员)流的增值方式
	--物流的增值方式
	--制造过程中价值活动四种表现
	--价值活动在工艺流程中的应用
	--作业增值的分类与四大改善原则
	第七章:增值系统构成图解
	第一招式:流线化生产
	--流线化生产线构建要素
	--流线化生产设备设计考虑要素
	--流线化生产人员安定要素
	第二招式:安定化生产
	--设备安定化的八大要点
	--品质安定化的五大要点
	--物量安定化的五大要点
	--管理安定化的六大要点
	第三招式:平衡化与超市化
	第八章:精益生产支撑系统构成图解
	1.传票(看板)生产系统的构成
	--计划出库传票
	--特别出库传票
	--物品现品票
	2.目视管理系统
	--目视管理的四大体系
	--目视管理的运用技巧
	3.精益指标计算与管理系统
	3.1基本管理指标
	--全体人员数
	--间接人数
	--固有负荷能力
	--无效负荷能力
	--有效负荷能力
	--产品标准工时
	--实际实现负荷
	3.2精益运算指标
	--间接人员比例
	--固有负荷能力有效率
	--生产效率
	3.3精益派生指标
	--生产综合能力
	--全员生产性考察
	--人均实际负荷
	--单位工时成本
	--加工成本
	--无效负荷能力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