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普瑞思咨询网站!
服务热线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您的位置:首页 >> 培训文章 >> 生产管理 >> 正文

培训文章

SOP标准化作业三要素

作者: 来源: 文字大小:[][][]

标准化作业的三个要素包括节拍时间、标准作业顺序、标准在制品数量,通常这三个要素结合在一起用“标准作业组合”表示。

根据标准化作业的要求,所有作业人员都必须在标准循环时间之内完成单元制品所需要的全部加工作业,并以此为基础对作业人员进行训练和对工序进行改善。
1节拍时间
节拍时间(TaktTime)是指各生产单元内加工一个单位的产品所需要的时间。公式为:
一天的必需数量=一个月的必需数量/一个月的生产天数
节拍时间一(每期的可用时间一每期的扣除时间)厂一天的必需数量
此公式决定的节拍时间会因操作者的不同而产生差异。这个时间等于给每个操作者定了一个标准,超出这个时间,就说明操作过程中有不合理之处,也就是有浪费,这时就该考虑进行改善,以遵守节拍时间。
例如,考虑一班制的生产排班情况,每个操作工被安排工作8.5小时(510分钟),其中30分钟午饭时间以及2个15分钟的休息时间,客户需求为450单元,这个区域的节拍时间是多少?
可用的时间=510分钟=30,600秒钟
扣除时间=30分钟+(2×15分钟)一60分钟一3,600秒钟
客户需求=450单元
节拍时间=(每期的可用时间一每期的扣除时间)/N:期的客户需求量
=(30,600—3,600)秒/450单元
节拍时间=60秒钟/单元(零件)
(因此,基于一班制的生产计划,工厂必须每60秒生产一个质量合格的零件来满足客户要求。)
标准化作业要求生产速度必须与节拍时间相一致。然而,为了弥补可能出现的损失(例如,一次合格生产率和停机损失),许多制造系统必须以比节拍时间快很多的节奏来安排生产。意识到这种安排有一定的成本,必须采取行动来消除产生这些损失的根源,从而使生产
系统以约等于节拍时间的节奏生产。
2标准作业顺序
标准作业顺序是用来指示多技能操作者在同时操作多台不同机床时所应遵循的作业顺序,即作业人员拿取材料、上机加工、加工结束后取下工件,及再传给另一台机床的顺序。多技能操作者必须在标准循环时间内完成自己所承担的全部作业,以确保在同一生产单元内或生产线上能够达成生产的平衡。
标准作业顺序是指为了完成一项作业,操作工必须遵循的一组工作要素的特定顺序。每项工作要素包含一系列的动作。例如,安装新的灯泡就是涵盖了一系列动作的工作要素:取灯泡,将灯泡移动到灯座上,插到底,然后拧灯泡四圈。
以换灯泡的工作要素和标准作业顺序为例,当定义工作单元时,应考虑以下动作分组原则:
·可以交给其他人做的工作要素。定义一个工作要素,包含完成一个任务所必需的所有动作。在进行生产线平衡时,一个工作要素就很容易交给另一个操作者来执行,例如,换灯泡的工作流程中工作要素4一安装新灯泡,正如前面定义的,包含从取灯泡到将灯泡拧进灯座的所有的动作。这个工作要素可以容易地从一个操作工转移到另一个,因为在开始和结束时操作工的手都是空的。
·要素时间。工作要素的时间长短是很重要的因素。如果时间很短的话,就很难精确测定循环时间。例如,拧灯泡一圈这个动作就由于太短而不容易测定。如果时间太长的话,在操作工之间转移工作要素也很困难。比如,将“摘去灯罩”和“取下旧灯炮”定义为两个工作要素就比定义为一个较长的工作要素方便。
·明确定义始末点。为了较为准确的测量一个工作要素的时间,必须定义工作要素的起始点和终止点为一个特定的视觉或听觉事件。比如,将“摘去灯罩”的起点定义为“手接触到灯罩”就比“伸出手取灯罩”要准确。
·地理位置。在定义一个工作要素时,包含的所有动作都必须发生在同一个地理位置。换句话说,那些通过走动可以区分的动作不能出现在同一个工作要素中。在上面那个换灯泡的例子中,“取梯子”和“摘去灯罩”不应该合并在同一个工作要素中,因为这两个动作被走动分开了。
·不能将走动定义为工作要素。走动不是一个工作要素,走动是分开不同的工作要素的典型标志。如果一个工作要素需要走动,比如取梯子,那么这个工作要素不能称为走动,而应该称为“取梯子”,这样走动就被包含进了这个要素之中。
定义一项工作的标准作业顺序时,围绕人的动作来组织一项作业并产生有效的标准作业顺序是很重要的。这种关注于操作工的方法所生成的标准作业顺序,将支持高效地生产高质量产品,并减少由于过度劳累产生的工伤。当安排标准作业顺序时,需考虑下面的问题:
·消除或减少非增值工作,比如走动或者过长的伸展。
·对要素进行排序使其包含内在的质量思想。
·消除变异根源。
·避免设计那种无论体力上还是精神上都很难在一天内持续进行的工作。例如,那些大部分只需一只手操作来完成或者需要精神高度集中的单调工作。
记住:一个稳定的环境是操作者重复操作的前提。实现稳定环境的前提是无故障的设备、高质量的零件以及设计良好的标准作业顺序和最少的在制品。
3标准在制品
标准在制品数量,是指在每一个生产单元内在制品储备的最低数量,包括仍在机器上加工的半成品。’使用在制品库存的目的是在已分配的循环时间内满足零件的生产,使操作工或机器无需等待下一件零件。
如果没有这些数量的在制品,生产单元内的.一连串机器将无法同步作业。换句话说,标准在制品数量规定了作业人员在进行标准化作业时,绝对需要的零件、部件、半成品等的最小限度的数量。由此,标准化作业可以减少在制品存量,并使之维持在最低水平。
遇到下列情况中的一种,可能需要采用标准在制品库存:
·自动化流程。
·操作工之间的传递。
·操作顺序与生产流反向。
·流程间存在传递时间。
当操作工加载和/或卸载自动化机器时,引进标准化在制品库存使工作更加有效。当机器循环运行时,操作工可以离开机器。

上一篇:实施精益生产的顺序与方法 下一篇:工厂的精益生产评估


上海创卓商务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电话:021-36338510 /36539869 传真:021-36338510 邮箱:info@purise.com 网址:www.purise.com
Copyright 2004 All right reserved() 沪ICP备110203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