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普瑞思咨询网站!
服务热线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您的位置:首页 >> 培训文章 >> 市场营销 >> 正文

培训文章

商务礼仪之-:会议礼仪

作者: 来源: 文字大小:[][][]
传统会议的定义就是一组八至十二个与会者的桌面式讨论。议题则是事前安排好的,事后须有会议记录。常见的会议种类有三种:简报式会议(The Briefing Meeting),剧院式座位安排最适当;动脑式会议(The Brain Storming),圆桌式座位安排最适当;训练式会议(The Training Meeting),马蹄式座位安排最合适。
如果依照会议进行的模式不同,则可以细分为下列七大类型:销售会议、年会、产品发表会、研讨会、专业会议、奖励会议、培训会议。企业和单位组织的各种会议并不只是一些人坐下来讨论,开会的目的有多种,如解决问题、推销观念、进度报告、培植训练、脑力激荡、信息整合。因此,会议在行政沟通中,属于平行沟通的一种。平行沟通顾名思义是平起平坐的沟通,所以倚赖的是共识与了解。

 时间安排:下午最佳
    会议通常有3:3:3模式,可以从两个方向来解释这个模式:
    第一个3:3:3指会议前事情已决定了三分之一,会议中决定三分之一,会议后再决定三分之一;另一个3:3:3指会议中,前面三分之一的时间,用来“主席报告”,此时大家尚在暖场,并未进入状态;中间的三分之一时间,叫做“议案讨论”;直到最后三分之一的时间才是“议案表决”时间。因此,会议时间多长、参加人数多少并没有多大的意义。如果希望开会有效率,就要多掌握会议管理的具体方法。
    一、会议时间下午优于上午
    会议是一种低效率的管理行为,所以,不要利用上午的黄金时段来做低效率的事。每周一下午及周五下午是管理的黑暗期,最不适合开会或做任何决定。所以,周二、三、四下午都是比较合适的时间。
    开会时长以六十至九十分钟最恰当,重要会议最好也不要超过九十分钟。
    二、采用分点而非整点开会
    时间有递延效果,例如,早上九点开始开到十二点,十点开始也要十二点才能结束。因此,我们若能在九点四十五分开到十一点,或在下午三点半到四点半,那会前、会后就有更多时间进行准备和沟通。
    三、会后记录应于72小时内送交与会人员跟催
    会议记录需经与会人员签字,主席认定内文无误之后再传交与会人员。每件跟催事项都要有专人负责及时限。因为,“时限”代表“实现”。
    四、会议数据及设备需先妥备
    议程中最好写清楚,主席报告时长,每项议题讨论的时间。这在标准的国际会议里都写进议程,而一般的会议大都很马虎。

会场布置:与会议类型协调  
    会议因为形式不同,所以会场布置也要根据会议类型搭配调整:
    日常工作会议的会场布置形式多为圆型、椭圆型、长方型、正方型、一字型、T型、马蹄型,这样的形式可展现民主团结的气氛。
    座谈会、讨论会的会场布置成半圆型、马蹄型、六角型、八角型、“回”字型,让与会者感受轻松亲切最重要。
    中型会议的会场布置成“M”字型、扇面型,可以打造正规严肃的感觉。
    大型茶话会、团拜会的会场布置成星点式、众星拱月式最佳,以便来宾任意走动,相互寒暄,交换信息。
    大型会议一般在剧院型会场或礼堂召开,因为人数众多,为适当控制议程进行,形式也就比较固定。

会场礼仪:相互尊重  
    会场上,常有一些不合礼仪的事情发生,如:
    发言离题  每个人的表达能力好坏不一,但是要针对议题发言。与议题无关的事情,不要花费过多时间说明,以免引起其他与会者反感。
    交头接耳  在会议进行中,无视其他与会者存在,自顾自地交头接耳,不但产生噪音,而且显得非常无礼。
    心有旁骛  会议开始后,不要一边开会一边处理其他事务,造成议事效率低下。
    发生争论  发表言论应做善意表达,对事不对人,不可指名道姓,言词犀利地批评他人。如果发生争执,也应适可而止,顾全大局,不可扩大事端。
    垄断会议  有些人发言次数过多,或针对某项议题结党操作,垄断会议,使得会议无法有效发挥功能。这实在是无法令人欣赏的失礼行为。
    急于离席  与会者有时因为时间压力,或有其他待办事项需要处理,因此急着离开。这会影响发言人的情绪,降低与会者对会议的投入程度。
    服装不整  “人要衣装、佛要金装”,会场是展现个人涵养的绝佳场合,与会者应该替自己塑造良好正面形象,先从服装整齐,仪容端正做起。
    毫无准备  收到会议通知后即开始准备相关资料,不可抱着草率心态,毫无准备,一问三不知是最失礼的会议表现。
    迟到缺席  出席会议最好按时到达,尤其e化企业分秒必争,延误一秒钟都可能与商机擦身而过,因此,最好利用“会议管理规定”,明确制定处罚条例,严格执行,以纠正与会者迟到的失礼行为。
    接听电话  进入会场应该主动将手机关机,并在自己的分机或手机中留下语音讯息,让来电者知道你在参加会议。端茶、接听电话、签收邮件、临时会客等,都会分散与会者的注意力,影响议事效益。
    会议的礼仪可以运用第一个层面的3:3:3原则来探讨:会议前,妥善准备,准时出席,服装整齐,精神奕奕;会议中,仔细聆听,积极参与,不时记录,适时响应;会议后,确实遵守会议决议与行动项目的指导,据此执行。所以不仅是服务人员要彬彬有礼,与会人员也要遵守礼仪。正确的会议礼仪应该注意这几个方面:
    坚守事实原则  会议中陈述的言论,一定要有事实根据,不可过于夸大,添油加醋。不可言词闪烁,推卸责任。某些原则问题如果过于放松,会导致绩效不佳;但是有些议题,必须视情况弹性调整,此时就应该列为开放议题,给予适当弹性,以免议事讨论陷入胶着状态。
    聚精会神参与  与会的相关数据、图表均应事先充分准备,深入了解,这才能达到会议召开的目的,有效解决议案。会议的席次和座位有其既定的安排礼节,与会者应谨守分寸,选择符合自己职务的位置入座,以免贻笑大方。有些议事进行节奏较快,如果没有用心集中精神,很容易错失重要议事却不自知。
    注意仪容形象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会议能准时开始,就表示会议已经成功一半。与会者的仪态举止就是形象的缩图,开会时坐姿不良,抖脚、打哈欠、梳头发、补妆这些都是不雅的举止,不应该发生。
    学会彼此尊重  与会者都应当彼此尊重,维持会场秩序,使得会议可以顺利进行。即使在表决期间,可能会有不同的意见产生,也应遵守会场礼仪。发言必须先取得主席的许可,一般不超过三分钟,发言时先介绍自己的姓名单位,发言不可以超过三次等,这些都是简单的议事规范。

主持礼仪:客观简明  
    会议主席所负责的是确保议事议程顺利进行,控制时间,以达成会议目标与目的。主席的遴选必须谨慎,除了要有一定的身份地位以外,也应该具备一定的礼仪风范与资格。担任主席的人是会议的灵魂人物,必须经过完整的主席主持技巧训练,才能恰当地引导会议进行。
    会议陈述礼仪  善用数据,简化说明过程,加速其他与会者了解陈述事项的来龙去脉。会议时间有限,发言者应言简意赅,尽量不要超过三分钟。主席、主持人或引言人在进行开场白或为议事下结论时,应该简单明了,切中要点,不要过于冗长,让人失去耐心。
    加强陈述技巧  平时应勤练口才,陈述议题时,要懂得掌握唤起听众注意、让听众了解讯息、说服听众的原则,引导听者循序渐进,深入浅出。陈述事件时要能客观、运用适当时机,才不致引起与会者的冲突。
    会议发问礼仪  提出问题、质询问题是一项艺术,除了要熟悉该项议题,也要搜集充足的资料,发问方能一针见血,让人佩服。否则,只会让其他与会者认为你对议题认识不足,自曝其短。所以当发问开始的时候,发问者必须三思而后行,不当的发问将会引起其他与会者的反感。
    尊重他人意见  不论对答复者的响应是否满意,都应该予以尊重,做个有风度的与会者。常用“请问”开始发问,用“对不起,还有一个问题”来转折,用“谢谢”结束发问。提出问题的目的是要交流意见,因此,切忌咄咄逼人,免得引起纷争,更破坏自己的形象。发问的内容,必须符合会议的议题,不可偏离主题,或问一些与议题毫不相关的问题。
    答复问题时机  主席的答复,通常要依据议事规则,立场中立,其答复内容亦视为决议,必须详实记录。回复他人询问时,可依据个人专业知识作答,但不得夸大,过于自负。回复的目的是说服提问者接受你的看法,因此要懂得尊重对方,谦虚有礼。
    答复问题方法  自问自答的情况多半发生在比较专业的议题场合,提问者可能先征询与会来宾的看法,但因为问题过于专业,所以由发问者解答,这种情况,发问者通常也是演讲者或主讲人。答复时多引用名言锦句,采用案例说明,加上交叉比对,可以达到一针见血的效果,有助提问者了解解说内容。
    对话动机意向  回复时要观察对话者的反应态度,多多揣摩对方可能的动机和意向。每个人的理解能力和反应速度有高有低,不时确认对方对回复内容的了解程度,若有必要,则主动补充,或会后另行说明。
    现代人开会与传统会议不同。为了提升效率、节省成本,不论何种会议, 都有很多运用视讯会议的场合。此时,展示的技巧就很重要,而展示的表现恰好是验收口才和表达能力的最佳时机。由于开会时间有限,展示者应该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少的文字、最清楚的方式,让听取展示者快速理解且印象深刻。

上一篇:全面激励模型-创造高绩效激励体系 下一篇:商务礼仪之-运动观赛礼仪


上海创卓商务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电话:021-36338510 /36539869 传真:021-36338510 邮箱:info@purise.com 网址:www.purise.com
Copyright 2004 All right reserved() 沪ICP备110203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