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普瑞思咨询网站!
服务热线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您的位置:首页 >> 培训文章 >> 研发项目 >> 正文

培训文章

项目组织环境下的知识管理

作者: 来源: 文字大小:[][][]

项目是一个知识密集的任务,需要项目团队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快速进行知识的积累、转化和创造。但是,项目团队的临时性、成员来源的广泛性、知识构成的复杂性使项目团队的知识管理面临很大的挑战。
项目知识管理的内容既包括显性知识也包括隐性知识,而隐性知识依赖于特殊的知识环境和历史条件及此环境条件下人的行为,其获取和共享都十分具体,造成隐性知识成为知识管理中的难点问题。而把知识管理狭义地理解为显性知识的管理,或者是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是很不全面的。事实上,项目是临时的、独特的,不可能为项目事先准备完备的文档化、形式表达的显性知识,特别是,现实中的项目中往往越是较次要的问题越是有大量的显性知识,而对于重要的关键问题(如客户的需求、技术的运用等)大多是隐性知识。一般认为显性知识越多,隐性知识越少,越便于知识的管理,但即便是显性知识,也有其知识环境的要求,往往依赖于组织长期积累形成的知识库和内部知识环境。由于项目知识构成复杂,显性知识必须有大量的隐性知识支撑才能在项目中被实际理解,因此,“显性知识易于传递”这一假设在项目环境下是不一定成立的。因此,应该更多地关注于隐性知识的管理和项目团队组织环境对隐性知识管理的作用。
项目团队需要的知识是能为项目服务的知识。在一个项目团队中,人员来自各种不同的组织,有各自的组织文化和专业背景,没有长期积累的历史基础,加之对其所属部门的知识资产需要进行必要保护,这些都形成团队中知识管理的障碍和约束。项目团队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对各种知识来源进行整合和重构,在知识融合的基础上快速形成面向项目的知识结构,这些都是极富创造性的活动,因此,项目团队必需是一个擅长知识创造的、高效的学习型组织。项目团队不是提供知识,而是提供有助于知识形成的条件。按自我塑成认知理论,认知是创造性的过程,知识是不能传递不能搬运而只能处理的,只有通过对现有知识的运用才能获取新的知识。知识本身是环境依赖、条件敏感的,它不是抽象的,而是由个体来体现的,项目团队应该立足于对项目团队成员的组织和管理,为项目环境下的知识获取和共享创造便利条件。
应该以什么样的组织形式来促进知识的交叉融合,提高组织学习的效率,以及加强组织的知识保护和项目的安全呢?这的确是个比较难回答的问题.
结对工作模型是对能过组织形式来改善知识管理问题的一个思路。
结对工作模型的定义是基于以下的认识:
1)项目团队环境下显性知识的转移依赖于隐性知识融合的支撑;
2)项目环境下的多数关键问题基于隐性知识;
3)项目团队的组织学习以知识融合、重构和创新为主要内容;
4)项目环境下面对面的沟通是最主要的沟通方式,知识转移的质量依赖于沟通的数量、渠道、距离和信任;
5)项目内部可能形成信息孤岛,尤其是“关键人物”的信息孤岛,这对项目的安全产生负面影响。
结对工作模型是以结对小组为组织基本单元的项目团队组织形式,一个项目团队由一个或多个结对小组组成。结对工作模型中包括三种角色:结对小组,引导员,机动结对组员。结对工作模型是动态组织的,组织的重构称为再结对过程。(图1)。
(a)结对项目团队
(b)传统项目团队
图1 项目团队结构示意图
1.结对小组
一个结对小组是由两名项目成员组成的自我管理的协同工作小组,是项目组织的基本单位。每一项任务分派给一个结对小组完成,两名小组成员处于同一工作空间,使用同一工作平台,处理同一事务。结对工作小组可以有多种表现的形式,如:两个软件开发人员并在一台计算机前使用同一个键盘进行编程,由一个销售人员和一个技术人员组成的小组共同开发一个业务解决方案,一名企业代表和一名客户代表一同进行产品需求工程,一对警员共同调查一个案子等。在结对小组内部,两名项目成员互为搭档,但从项目管理角度看到的是一个基于结对小组的视图,而不是一个基于个体成员的视图,见图1(a)。
2.引导员
引导员的角色,责任是持续性地控制结对小组的协作强度和沟通深度。这是一个学习型组织中必不可少的角色,常常称作导师、教练等,多数情况下这个角色应该由一名与团队一同工作的经验丰富的专家或团队领导担当,他与项目经理也可以建立结对小组。引导员在结对小组初建的磨合时期引导组员进入结对工作方式,在小组执行任务时督促组员之间的沟通协作,当小组沟通过度或者活动内容发生偏离时进行即时提醒以便校正。
3.机动结对组员
机动组员角色用来保证结对人员人数总是偶数,从而保证团队始终以结对模型工作。这个角色可以是临时兼职的,不用专门设定一个岗位,如让一个人同时担当引导员和机动组员的角色。
4.再结对过程
结对工作模型的组织是动态的,小组在执行一项任务时保持原子性,在完成一个可交付任务之后,小组解体。团队根据任务要求和沟通的需要周期性地进行轮岗或重新组织,以此来控制团队协作的深入程度,实现小组间知识的交流,称为“再结对过程”。再结对的周期和轮岗的方式由任务的性质和人员的构成情况决定。
PWM下的协作型的知识转化过程
结对工作模型具有互动性、开放性、可靠性等特点,是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特性的结合的产物:一方面,小组是个小的社会系统,小组内表现为角色、规范和组员间的相互作用,小组具有集体精神、自我管理和协同效应等群体特性;另一方面,组员个性对小组的行为影响很大,在处理问题和决策时更直接果断,同时,强交互作用使小组能快速形成一套自我学习机制进行自我行为塑造。总之,结对小组比一般的团队更简单,把小型团队的特点发挥到极致;比一般的个体更可靠,与系统的接口更规范统一且便于操作。
因此,PWM下的知识转化过程比传统项目组织中的转化过程内容更加丰富,包括:项目成员之间的知识循环过程、项目成员和小组的知识循环过程、小组之间的知识循环过程及项目成员、小组和项目团队的知识循环过程,(图2)。结对工作模型形成项目团队内部充分沟通的环境,使依赖于面对面交互的隐性知识传递方便流畅,为知识的融合创造了条件。在结对小组内部的充分沟通可以形成组员间丰富的信息流动,使个人的知识转化为结对小组的知识;进而通过再结对过程,以人为载体,形成小组间的信息流动,使小组的知识成为整个团队的知识。结队小组是知识激活、获取和整合的介质,而“再结对过程”是知识传播、重组和生产的手段和催化剂。
结对工作模型针对项目团队的临时性、成员来源的广泛性、知识结构的复杂性与项目团队知识管理的矛盾进行设计, 使项目团队组织提供有助于知识形成的条件。结对工作模型结合个体行为与群体行为特点,以面对面的交互为基础,增加了团队中信息流的流量和速度,能为项目中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共享和融合提供便利的环境。
三层知识结构
结对小组形成一个最小的社会系统,比个体更具开放性,接口更规范统一且便于操作,一个表现就是小组提交的文档质量一般较好。项目基本单元的行为差异缩小,有利于项目团队中自我行为标准向群体行为标准的转移,形成共同语言。周期性地“再结对”过程可以加速项目团队中的知识共享和形成项目团队的知识结构,这在由来自多个不同组织的人员临时组成的项目团队中尤其有意义。
传统的项目组织内知识结构是两层的,如图(a)。项目团队的知识以成员个体信息的形式存在,协作性差,虽然从显性知识层面看,项目的知识管理可以把各种信息统一组织起来,但是在隐性知识层面上,项目组织做不了什么,知识结构仍然是被割裂开的——项目成员可能只是应付性地撰写报告、某个项目成员极有可重用价值的经验总结可能根本不为人知或是没人能理解、因为少数关键人员的离职甚至可能造成项目失败的风险。
基于PWM的项目知识结构是三层的,图(b)。由于结对小组存在内部非正式交互和外部正式沟通两种接口,结对工作模型为项目工作中的知识管理营造出两种环境:以形式表达和正式沟通为基础的显性知识环境和以口头语言、信任和邻近度为基础的隐性知识环境。这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获取与共享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尤其是可以解决依赖历史和环境的隐性知识与项目团队临时组织的矛盾,有利于项目团队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多专业知识的融合和项目知识产品的创造。中间层——小组知识层在项目知识管理中起到了知识整合、知识重组和知识激活的关键作用。

知识传递的决定因素是介质的丰富性,介质的丰富性包含了刺激传达的多样性和反馈速度两个方面。从传递知识和解释问题的清晰度上来说,最好的介质是面对面的交互。结对工作模型以面对面的交互为基础,包括组内成员的直接交互和通过再结对过程形成的组间交互。面对面的沟通是形成共同的语言、建立信任感和提高邻近度的基础,使学习交流更方便,更频繁,项目中交流的带宽和频率都得到提高,增加了团队中的信息流量,再结对过程使整个团队中的信息流加快。
3.3 对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管理的影响分析
下面从陈述性知识、过程性知识和元认知性知识三个角度对结对工作模型对项目环境下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管理的影响进行分析。
1.陈述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是从书本上可以学习到的知识,包括概念和事实。它主要是显性知识,在结对环境下,显性知识的获取更多的依靠“身边的专家”的互相指引。在项目环境下,很少情况下能够靠一个人的知识解决项目中的复杂问题,成员获取知识的通道主要来自两个:一个是知识数据库(信息系统)或专业手册;另一个是其他项目成员的知识和建议。一般来说,在项目环境下,知晓如何有效的找到和应用相关知识,比掌握大量的知识更现实。因此,实践中项目成员更多地倾向于向同事、朋友寻找问题答案,同事专家的指引决定了项目成员对项目知识的访问,也就是说,这种环境下的知识通道和知识检索能力是由项目成员的人际关系网络决定的,项目成员之间的“交互”是项目环境下极其重要的知识通道。
2.过程性知识 过程性知识代表着做事的能力,即按一定的业务过程进行工作的能力,它是显性知识指导下的隐性知识的运用。过程性知识不仅仅是业务规范和工作文档等显性知识,显性知识更适用于日常性事务处理,而事实上在项目环境下存在很多非日常事务,以指导性文本作为解决业务问题的基础是远远不够的。在结对工作模型下,隐性知识环境使抽象的业务过程规范具体化,通过讲解和演示示范的显性学习形式进行隐性知识的传递,而且知识传递的过程是持续的。所以,过程性知识从内容到质量上都能得到提高,学习的效率也因此提升。
3.元认知性知识 元认知性知识体现为个性能力,是处理问题的能力,包括计划、决策、过程监控和应对变化改变行为的能力,是以隐性知识为主的。结对工作模型形成分布式认知环境,允许成员把问题焦点集中于不同类型的知识,并为学习活动提供必要反馈,提高了组员开发自身学习活动控制机制的能力。结对操作提高了产生更多分支计划的潜力:行为者将不同的早期工作经验引入到任务中,为与任务相关的信息提供了不同的访问途径,而且,组员可以站在不同的角色位置上考虑相关问题。目标和计划是在小组内共享的,在发生冲突的时候必须通过磋商达成一致,经过对超出一个人能够处理的大量可选性因素的探究之后,不良计划的可能性减小了,不同观点的碰撞和争论的结果是一个真正的混合型的解决方案。因此,结对工作环境提高了项目团队应对变化,对知识进行有效组织和创造的自适应能力。
典型的结对工作方式举例
1 结对编程
一种最典型的结对工作模型是在XP方法中使用的结对编程。结对编程中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每两个开发人员结成一对,使用同一个键盘进行软件开发。
在结对编程的过程中,知识在同伴之间持续传递,包括工具的使用技巧、编程的表达规范、分析设计的习惯以及全面的设计技术等。实验表明,结对编程使编程效率提高。通过组员间的取长补短和接力性的轮换操作,小组形成了快速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和解决方案的共享更快,而且工作过程透明度提高,程序代码中也体现出更加清晰的思路,开发人员都觉得从对方那里学习到了很多。在进行的学生实验中,程序员们在编程时向教师提出的问题非常少,74%的学生认为与同伴的合作可以解决所有问题,84%的人认为与同伴在一起时学习效率提高。
2 计划搏弈的方法
计划搏弈方法是在一个有客户参与的项目团队中,将阶段计划制定过程通过由一位客户代表和一位开发人员的小组完成,两人要维护不同组织的利益而且有不同的专业背景,在计划制定过程中客户代表提出计划交付的阶段产品,开发人员估计开发该阶段产品所需的时间、人力和成本,双方通过对可行性和优先级进行辩论。这一过程中,不同项目干系人之间的知识得以融合,通过充分沟通实现相互理解,对目标问题的争论使问题清晰。辩论的结果是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可行的阶段计划,能够使客户最重要的需要得到最可靠的保证,结果是双赢的。

上一篇:结构化产品开发管理 下一篇:IT项目的人力资源管理


上海创卓商务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电话:021-36338510 /36539869 传真:021-36338510 邮箱:info@purise.com 网址:www.purise.com
Copyright 2004 All right reserved() 沪ICP备110203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