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QC七大手法之网络图(统筹法)
                                
                                    作者: 来源: 文字大小:[大][中][小]
                                
	在工业、交通运输、军事以及其他各项工作中,都有一个计划安排问题,人们都期望多快好省地完成任务。
	1956年美国杜邦公司的数学家、工程师组成的小组,在兰德公司的配合下,提出了运用图论的方法来表示计划并把这种方法定名为“关键路线法”(Critical Path Method),简称CPM法。
	1958年美国海军特种计划局在试制北极星导弹潜艇过程中也提出了网络分析为主要内容的“计划评审法”(programe valuation and review technique),简称PERT法。这两种方法以及有关的一些方法统称为网络分析技术,它在世界各国得到了极为遍的应用。
	1965年,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开始介绍这些方法,称为“统筹法”。 
	网络图是网络分析技术的基础。
	一项工程、一项规划、一项生产任务或一项工作等总是由许多任务序(活动)组成的。如果有一道工序用来表示,多道工序,就有多条箭。把代表各个工序的各条箭按照工序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制约的联系,按照先后顺序和流程方向,从左至右进行逻辑排列,画成图则为网络图。
	例如:
	一项工程由11道工序(A、B、C、D、E、F、G、H、I、J、K)组成,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A完工后,B、C、G可以同时开工;
	B完工后,E、D可以同时开工;
	C、D完工后,H可以开工;
	G、H完工后,F、J才可以开工;
	F、E完工后,I才可以开工;
	I、J完工后,K才可以开工。
	下图是按工序间关系排列箭。如果再把相邻工序交接处画一圆圈,表示两个工序的分界点,每一圆圈再编上顺序号,箭尾表示工序的开始,箭头表示工序的完成。最后再将完成每道工序所需时间标在相应的箭杆上,则画出一张网络图,也称工序流程图、箭头图、统筹图。